Chinese Heritage Center
韩江华人文化馆简介
15世纪,郑和远渡南洋的航海图上已经出现槟榔屿这个名称。1786年,莱特登陆槟岛建立英国基地后,华裔移民也随之增多。华人凭着毅力和刻苦耐劳的精神,在此安家立业。槟城作为马来西亚其中一个华人移民的据点,它的发展经历是整个大马华人历史的缩影。而了解槟城华人的历史则从韩江华人文化馆开始。
本馆包括七个展览厅。它分别为社会组织、经济、政治、教育史及三校校史、宗教及峇峇娘惹与华人社群。
社会组织
自槟城在18世纪末开埠起,华侨商人和劳工就陆续前来发展。由于当时华侨移民离乡背井,远居外地,既无本国政府作后盾,亦无当地政府的扶掖。为了人身安全、经济和恪守传统习俗等的需要,于是这些华侨移民就仿照他们所熟悉的中国社会组织模式建立自己的新团体。综合性团体如义兴会是槟城最早成立的华人社会组织。在19世纪,当更多华侨移民麋集到了这块殖民地,别的性质组织如地缘、方言、族缘和业缘团体也相应成立。
迈入20世纪,槟城华人组织进一步分化为更多的类别,同时也出现整合的现象。
经济
在槟城的华人移民中,华商型移民与华工型移民相互配合,对槟榔屿经济做出巨大的贡献。槟榔屿华人经济发展史,突显了华人深层意识形态、道德观及儒商精神,以及发挥家族亲情中心取向的功能,借助血缘、地缘及业缘的关系,相互合作及协助,迈向成功之路。而华商在事业成功后,往往参与社会教育、宗祠及会馆等组织,为华社谋取更大的福利。我国独立前,华人凭本身勤奋、节俭、胆识及不折不挠的精神拓展经济。独立后,华人须依靠本身的智慧及毅力,克服各种的经济限制,以在国家经济上佔有一席之地。
政治
自1786年莱特开辟槟榔屿后,华裔先辈即通过委任制参与政治。此外,槟城华裔也积极参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及援华抗日运动,乃至本土的反英抗日运动。独立后,部分华裔支持纯华人政党马华公会成为联盟政府一员,另一部分则支持左翼的劳工党,或参与马共的革命斗争,以发挥制衡作用。1969年,因对马华不满,槟城华裔转向扶持新生的华基民政党。2008年,掀起政治大海啸,支持以华裔为主的民主行动党。槟城政坛三次的政党轮替执政,一再显示了华裔在槟城政坛能举足轻重的力量。
教育
自1786年英国人在槟榔屿开埠后,华社便为华裔子弟开办私塾。1904年,槟城华社创办马来亚第一所新式学校。基本上,英殖民政府对华教采取不干预的政策。这样的政策随着《1920年学校注册法令》的颁布,而有了变化。由于华社自觉民族教育正面对危机,华教很快就进入了全面建设阶段,师范班、夜学、职业教育等相继出现。日军入侵马来亚,槟城华教也进入了黑暗时期。二战后,槟城华校艰苦复校。此外, 50、60年代华文中学教育面对改制的冲击。一直到70年代全国独中复兴运动后, 才逐步发展、重新出发。1982年筹办独立大学以失败告终,但随着2000年韩江学院开办成功,槟城华教已从小学、中学、大专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三校展厅
韩江小学最初是由17位领袖決定建在韩江家庙,后來由于人数逐渐增多,课室又狹隘,所以林连登先生就捐助33亩的地作為建设学校之用。林连登在捐助這個土地時只有一個要求,这个土地只能夠用在教育的路途上,假如涉及到教育以外的事物,那么林连登的子孙就有权利把这块33亩的土地给收回去。最初在这块土地先建成的校舍是中学,后来才慢慢增建小学。小学的校舍则竣工於1962年。此外,韩江学校也在1961年遵守调理改为国民型小学。韩江中学的创立,是在韩江学校董事會決定要创办小学的时候而提出的,后来因为日军侵略而被逼搁置。一直到1951年,韩江中学才正式开课。韩江华人文化馆最初是中学学生的宿舍,后来才搬到隔壁去。然后现在的音乐室,原本就是科学室。韩江学院是最晚才出現的。它是一所非盈利的私立大专。1999年7月15日正式被教育部批准学院成立。共有四個科系:传播系、创意艺术与设计应用系、商业及管理系、中文系。
宗教
槟城华人宗教信仰多元化,除了少数信奉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外,大部分华人还是延续传统的宗教信仰,即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由于大部分华人的宗教观具有宽容性及糅杂性,除了一部分皈依佛教或道教以外,一般上华人同时信仰儒、释、道及庶物精灵等。因此,槟城庙宇内可看到同时供奉佛、道、民间信仰的神祗;民宅内则供奉祖先、佛、道等神祗。槟城华人不仅崇奉传统信仰,也接受国际性的佛教组织如慈济等及新兴宗教如一贯道、日莲正宗等。
槟城峇峇娘惹和华人社群
海峡殖民地槟城出生的华人自称为“土生华人”,但峇峇及娘惹是更为人所知的称呼。在文化上,他们信仰华人宗教,并口操参杂马来词汇的福建方言。此外,他们能流利地用马来语交谈。因此,一些老峇峇能欣赏马来文化,如马来诗歌及马来舞蹈。
19世纪,年长的峇峇平日身穿宽松的外套及长裤、布鞋,头戴帽子,而丝织套装搭配刺绣背心则是社交场合的穿着。至19世纪末,年轻的峇峇穿西装外套及西裤、厚底的鞋子。
年长的娘惹身穿长衫搭配一套三件式的别针。他们头梳螺形发髻或插上伞形发簪。有些娘惹的毛织腰带上还系有针织钱包,手帕则吊挂在胸前,并脚穿珠鞋。至20世纪20年代,纱笼克巴雅才开始广受欢迎。无论如何,洋装在30年代以后逐渐成为娘惹的服装。
峇峇及娘惹社群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一些重要节日及庆典上,使用特定的精致家具、瓷器、漆器及银器。而这些家具、器皿与中国传统家庭所使用的器物是具有差异性的。
韩江华人文化馆开放时段:
周一至周五 : 上午10时至下午4时
周六、周日及公共假期 : 闭馆
有兴趣参观者,可提前1天向本馆提出申请,申请链接;或参观当天提前2小时致电本馆执行员洪吉伟先生 (604)283 1088 分线号311、中华研究院助理刘舒甯小姐 (604)283 1088 分线号313。
任何疑问,可电邮至本馆执行员洪吉伟angkw@hju.edu.my ;中华研究院行政助理刘舒甯小姐lausl@hju.edu.my。
欢迎各界人士莅临参观指导。